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深圳钢琴音乐季倏忽已举办了十届,前晚在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场举办第十届开幕音乐会,一系列钢琴盛宴就此拉开帷幕。虽然受限疫情,外国大师都来不了,但近年国内钢琴才俊群星璀璨,也足以让乐迷们一饱耳福。
现场宣布音乐季开幕。
十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连名称也由原来的“深圳钢琴音乐节”变成“深圳钢琴音乐季”,估计是有关部门对各类“音乐节”名称的规范化使然。开幕音乐会的担纲乐团,近年也由原先的深圳交响乐团改为“深圳城市爱乐乐团”,由资深指挥家雷雩担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
雷雩在指挥中。
今年的开幕音乐会有诸多亮点。首先是双钢琴与乐队版的《红旗颂》首次亮相深圳舞台。《红旗颂》是脍炙人口、演出次数最多的中华民族经典交响乐作品,由吕其明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我曾听过中央乐团的早期录音版本,演奏时长比现在的版本长很多,也不如现在版本精粹流畅。现在的版本是吕老数十年精心打磨、反复修改的结果。吕老年逾九旬而笔耕不辍,今年又推出钢琴与乐队版《红旗颂》的最新修订版,在深圳钢琴音乐季首演,令人惊喜。
现场演奏双钢琴与乐队版《红旗颂》。
第二大亮点是曲目量厚重。这其实也是历届钢琴音乐季的一个特点,只不过今年的分量尤为充足:不仅有贝钢三、贝钢四两个钢琴协奏曲,还有《红旗颂》和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两首不算太短的单曲,占足120分钟。这对独奏家、乐队、指挥都是考验。
第三大亮点是三位钢琴演奏者皆广东人或“广二代”,可谓清一色本土演奏家。虽出身“本土”,却已有“世界声誉”,使得整场音乐会阵容齐整,水准不失。
就具体曲目而言,钢琴与乐队版《红旗颂》,由毕聪和被节目单称为“少年钢琴家”的邹静怡演奏双钢琴。吕老不仅尽量凸显钢琴作为一个重要声部在主旋律演奏中的地位,同时保留乐队一些优美旋律,还专门为钢琴写了一段华彩。毕聪演奏的该华彩乐段,似有即兴成分,铿锵大气,一气呵成。与毕聪搭档的邹静怡,年纪虽小,却活泼自如,毫不怯场,似有明星像。
毕聪在演奏贝钢三。
邹静怡演奏中。
贝多芬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是有挑战的,特别是第三乐章,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乐章。该乐章用了回旋曲式,风格幽默谐谑,充满活力,且还有戏剧性和舞蹈性特点,这些大都要通过快速而跳跃性的演奏来体现。特别是连续多小节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及大量的装饰音段落,对触键有很高要求,也是检验演奏家水平的试金石。
生于广州的毕聪,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两大音乐学府,在卡内基等欧美舞台留有演奏身影,且早在第三届深圳钢琴音乐节上就参加过开幕式演奏。他虽表情内敛,但演奏充满热情,显然属内热型的。毕聪携前两个乐章的良好势头进入第三乐章,彰显自己在技术方面的某些优势,但在触键的微妙细腻方面,似还有提升空间。至少与我10多年前听“深二代”左章演奏的同乐章,尚略有距离。
毕聪在演奏中。
下半场在《艾格蒙特序曲》之后是贝多芬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由罗维演奏钢琴。这部协奏曲起伏跌宕,优美动听,富有歌唱性,也是贝多芬唯一没有前奏、钢琴直接进入主题的钢琴协奏曲。“深二代”罗维自2010年在第十一届肖邦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和第二届德国拉赫玛尼诺夫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两大赛事中获得第一名后,又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格拉夫曼(因而也是郎朗同门师妹),进而成为国际舞台的宠儿,签约环球唱片。
罗维在演奏贝钢四。
罗维于疫情期间回国后,在国内舞台大放光彩,出镜率极高,也是近年深圳钢琴音乐季开幕音乐会的主角。她大开大阖、气势万钧的演奏风格也有很高的辨识度。此次演奏,我注意到,她在保持一如既往的圆润饱满的触键的同时,更加致力于细腻精致而多层次的表达,特别是短暂的第二乐章,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第三乐章那种一往无前的冲动,正是罗维的强项,可谓驾轻就熟。但可能由于合练不足,也曾出现与乐队的脱节。
当晚的乐队班底是“深圳城市爱乐乐团”。节目单相关介绍中的“在编”二字,可能给人带来一些误解。其实这是一个非职业的交响乐团。看上去乐手们都很年轻,但都是音乐科班出身(节目单说毕业于国内九大音乐学院,还有一些海归)。该乐团在最近几届钢琴音乐季都担任了开幕音乐会的演奏。从演出效果看,音准很好,各声部也较平衡,乐手们的专注度很高,在长时间的演奏中能保持较高水准。较为突出的弱点,是弦乐的力度不够,缺乏爆发力。特别是第一小提琴声部有点软绵绵。如贝钢四第二乐章中与钢琴的对话本应形成较大反差的弦乐,就欠缺火候。但作为一支非职业的交响乐团,乐手们各有自己的“正业”,业余参加演出,平时缺少磨合,能做到这样已属难能可贵,不能用听惯深交的耳朵去要求。
据了解,这支乐团是在原盐田交响乐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直由雷雩组织指挥。雷雩曾多年担任深交常任指挥,后任职深圳艺术学校管弦系主任,长期热爱并积极推动群众音乐普及活动。他带领这支乐团活跃在深圳各种文化场合,迄今已举办过200多场音乐会。
雷雩与毕聪眼神交流。
摄影:李旅昌 审读:刘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