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十一届深圳钢琴音乐季
【专场】
儿童可凭票入场 不限身高
邂 逅 浪 漫
意大利钢琴家
安东尼奥-克里斯托法诺
Antonio Di Cristofano
Romantic Piano Recital
时间:2023年11月10日(星期五)晚上20:00 地点:深圳大剧院音乐厅 |
说明:儿童可凭票入场不限身高,一人一票。
查询电话:
李小姐 136 0308 7440
梁小姐 136 0306 7720
取票通知:音乐会于11月10日晚上八点举行,凡11月8日及之后的购票者,请联系客服135 7080 6969梁小姐,于演出当天下午5:00至7:30在大剧院音乐厅检票入口取票。
节目内容 Program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Pathétique) op. 13 1st Movement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嘉宾 张丽媛钢琴独奏
Schumann: Arabesque, op. 18
舒曼《阿拉伯风格曲》作品18
Brahms: 4 Ballades, op. 10
勃拉姆斯《4首叙事曲》作品10
Chopin: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Op. 52
肖邦《F小调第4号叙事曲》作品52
Berg: Sonata, op. 1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
Scriabin: Sonata in F minor, op. 6
斯克里亚宾《F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6
Rachmaninoff: 2 preludes, Elegia op. 3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 悲歌》作品3
实际演出内容以现场为准
Antonio Di Cristofano
安东尼奥·克里斯托法诺,意大利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活动家,意大利斯克里亚宾国际钢琴大赛主席、格罗塞托音乐学院院长、钢琴系教授及格罗塞托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他是国际众多钢琴比赛的常任评委,如:西班牙马德里国际钢琴比赛、莫斯科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钢琴比赛、蒙尔贝特国际钢琴比赛、瓦伦西亚国际钢琴比赛等。还曾获邀做客众多音乐节,包括:华盛顿国际钢琴节、佛罗伦萨威尔第音乐节、法国南锡之声音乐节、华沙肖邦音乐节、挪威格里格音乐节等。克里斯托法诺的演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厅、米兰普契尼音乐厅等国际一流演奏厅。
张丽媛,优秀青年钢琴家,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先后师从王健教授,王琳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解静娴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卞萌教授。
乐 曲 赏 析
1.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Pathétique) Op. 13 1st Movement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古典时期,德国作曲家,是彪炳后世的“乐圣”,他的音乐具有永恒的、超地域的、超时空的魅力。他一生写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些钢琴奏鸣曲同他的九首交响曲一样,在人类艺术宝库中,放射着异常灿烂的光辉,成为世界音乐文化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这首c小调第八号《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呈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公爵(Lichnowsky 1756-1813),该曲构思宏伟、手法简练,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悲怆》是第一首由贝多芬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一词,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用史科托的话来说:《悲怆》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具有共通的“青春哀伤感”,或许我们更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第一乐章:庄严的慢板转辉煌的快板(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c小调,奏鸣曲式。引子好像是沉重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这是乐曲内容的中心,随着断奏而上升的主题,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
2. 舒曼《阿拉伯风格曲》作品18
Schumann: Arabesque, Op. 18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浪漫时期,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舒曼继承和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这首《阿拉伯风格曲》,又译作“花纹”,C大调,简单的回旋曲形式,是舒曼重要的作品之一。该曲作于1839年,这正是舒曼与克拉拉结婚前一年,可以说是事业与爱情顺利进展的时期,他那愉快幸福的精神状态很自然地注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曲中所流露出的柔情蜜意和诗一般的优美旋律,都使该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 勃拉姆斯《4首叙事曲》作品10
Brahms: 4 Ballades, Op. 10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是当时维也纳音乐的领袖人物。勃拉姆斯处在浪漫主义时代,却将浪漫主义抒情性和古典主义曲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虽然使用了当代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却保持着过去伟大的音乐传统,显示出受巴赫、海顿、贝多芬等的古典音乐影响。勃拉姆斯钢琴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深刻的内涵和手法的创新,从百花齐放的浪漫主义时代中脱颖而出。
勃拉姆斯为钢琴而作的叙事曲,Op.10,作于1854年舒曼在莱茵河畔杜塞多夫的别墅,题献给好友格里姆 (Julius Otto Grimm, 1827-1903)。这4首叙事曲写成的时候,勃拉姆斯刚和舒曼相遇不久,同年,舒曼进入了精神病院。
第一首叙事曲:d小调,以音乐叙述浪漫诗人黑尔达(Herder, 1744-1803)《各民族之声》诗集中的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Edward)》中的意境。《爱德华》这首诗讲述了一个阴暗而又悲惨的故事:一个儿子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在母亲的询问下坦白了自己的杀戮。该诗采用了母子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而勃拉姆斯在这首叙事曲中,也用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再现了诗中的意境。叙事曲的旋律与诗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有时甚至与原诗的韵律相一致。
第二首叙事曲:D大调,3段体,气氛变为似乎是少女在叙说她像梦一样的憧憬。
第三首叙事曲:b小调,有间奏曲的标题,比一般叙事曲轻快。舒曼认为这第三首是对第二首疑问的回答,是“魔性”的。
第四首叙事曲:B大调,亦为间奏曲风格,旋律、伴奏都与舒曼相似,中间部分阴郁而凝重,把勃拉姆斯深沉、严肃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4. 肖邦《F小调第4号叙事曲》作品52
Chopin: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Op. 52
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浪漫时期伟大的波兰作曲家,生于波兰华沙。他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39岁英年早逝,像一颗流星璀璨光华在音乐的天空一闪即逝。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该曲是他以此体裁创作的最后一部,完成于1842年2月。它是一首悲剧性的叙事曲,全曲节奏跌宕起伏,时柔时刚,弹奏难道较大。在音调及和声风格上,这首叙事曲比其余三首更富于色彩性,也更典雅秀丽,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
该曲的故事标题为“三兄弟”,讲述了某个村落有兄弟三人,他们奉父亲之命到远方去寻宝。然而时间逝去,三人却杳无音讯……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父亲以为三人都死了……直到有一天,三兄弟突然带着宝藏与妻子一起衣锦还乡……这是四首叙事曲中最有戏剧性的曲子,也是技巧最艰深的一首。
5.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
Berg: Sonata, Op. 1
贝尔格(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序之大成。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旧有传统的捍卫者,但无可置疑地他是20世纪音乐的革新者。
贝尔格早年即显示作曲天才,1904年开始,他跟随勋伯格学习,此前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培训。学习四年后,他写了作品第一号,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作品的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勋伯格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这部作品在贝尔格的创作生涯中独树一帜,是他唯一一部有作品编号的钢琴作品,彰显了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的深厚造诣,于1910年正式出版。
6. 斯克里亚宾《F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6
Scriabin: Sonata in F minor, Op. 6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criabin, 1871-1915),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大师,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作品充满了尖锐的戏剧性和英雄气概及乐观向上的刚毅精神,旋律宽广,情感激昂,结构宏伟而精致,爱用庞大的管弦乐编制,音响既浑厚而又细腻,力度对比强烈。其作品对二十世纪的欧洲音乐有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俄罗斯典范音乐作品的一部分。
《F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93年,其作曲手法与风格显示了斯克里亚宾早期的情感倾向,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迷茫、挣扎、彷徨与探求的意识倾向。其彷徨与探索的情感、灵魂与情怀的表达、理想与崇高统一的艺术特征,突显出这位作曲家完美高超、独具匠心的艺术功力。这部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f小调,9/8拍,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c小调,4/4拍,三段体。
第三乐章:急板,f小调,12/8拍,回旋曲式,A-B-A-C-A-B-A构架,斯克里亚宾说明此乐章是表现“反抗的呐喊,对神明与命运的屈服”。
第四乐章:葬礼,f小调,4/4拍,三段体,中段以圣咏来展示“拯救”。
7.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 悲歌》作品3
Rachmaninoff: 2 preludes, Elegia Op. 3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1873-1943),生于俄罗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幻想小品集》(Morceaux de fantaisie,Op.3)共有五首,创作于1892年秋天,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一部钢琴独奏曲。拉赫玛尼诺夫将这个曲集题献给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的作曲老师安东·阿连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 1861-1906)。整部作品充满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风格上透漏出他晚期作品的艺术特征。
第一首《悲歌》:降e小调,采用三部曲式。悲歌这种体裁存在于音乐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尤其为二十世纪的作曲家,如李斯特、格里格、拉赫玛尼诺夫所喜爱。从字面上理解,悲歌用以表达一种悲哀、悲伤的心情。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首悲歌中,用浪漫的旋律、钢琴化的织体和丰富的音响色彩,表达他忧郁的心情。该曲创作技法娴熟、充满了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生命的思考。
第二首《前奏曲》:升c小调,采用复三部曲式,速度徐缓,4/4拍。这首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成名作,是曲集中最著名的作品。本曲后由作者改编为两架钢琴演奏的二重钢琴曲,后人又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其他器乐形式。这首作品由作曲家在1892年9月26日于莫斯科亲自首演,当时1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饱受生活之艰辛,这使这首作品承载了作者的生命之重,其主题被后人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命运主题”。
购票须知:因本票务中心所售各类票品具有有效时间及有限数量的特殊性质,在售出后将影响二次销售,因此本中心所售各类票品(包括并不限于演出门票及各类电子票等)如非活动变更、活动取消、票品错误的原因外,不提供退换票品服务。